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

512 Hours


     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
        芥末黃閨蜜說我到了英國文思泉湧,一連寫了多篇網誌。除了在看了一整天的英文之後,寫中文對我來說是幾乎等於獎勵和休息了。而另外一方面,我也想好好記住這「偷來的一年」,我究竟做了哪些事情。
     
        我約在去年年初的時候認識了Marina Abramovic這個藝術家,孤陋寡聞的第一次接觸行為藝術,第一次看了他的作品介紹,然後在看著紀錄片「凝視瑪麗娜」時流淚。當然Marina有許多爭議(是說藝術家沒爭議也太無聊了),但是基於我「藝術在於感動人心」之說的前提之下,Marina開啟了我一個對藝術領域的新認知,新的可能。於是在我知道Marina居然在倫敦海德公園的Serpentine gallery進行「512 hours」作品時,我還是在行程滿檔中湊出時間去了。
        大概是剩三天的關係,藝廊外大排長龍。很多人結伴來,但更多的人是自己一個人,於是就很安靜的看起書了。進去之前,「512 hours」展覽有幾個規定:
         1. 觀眾必須接受被拍照或攝影。
         2. 進去前必須將包包,手機,相機,手錶等物品都鎖在置物櫃裡面。
         3. 觀眾想要在裡面待多久都可以。

         必須承認自己是抱著朝聖的心態去的,可以看到Marina耶是何等大的誘惑。於是在才八月卻已經有寒風中的海德公園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伍,終於進入Serpentine gallery。進去之後鎖好包包,戴上耳罩(非常有效,幾乎聽不到外界任何聲音),進入有三個房間的藝廊。
         第一個房間中間有一個木製平台,四周有一排椅子,更多的觀眾是或做或在牆壁周圍。
         第二個房間有很多張天啊看起來非常舒服到躺上去應該會睡著的床,觀眾可以自由躺在上面。
         第三個房間所有人都緩慢的行走著。
         在這個空間裡,你應該要喪失時間概念,喪失感官,只剩下純白的牆壁和絕對的寂靜。
         Marina和其他穿著一身黑的助理藝術家們,會牽著你的手,走到木製平台或床上,並叫你閉上眼睛,繼續握著你的手,另外一手摸著你的背。
     
        然後的確發生了一些事。

        回來之後我試著找Marina的策展論述,但遍尋不著。也就算了,我截至目前所學到的所有事情不就是這樣嗎?Barths,Foucault,Fanon,Said,Freud和Lucan像鬼魂一樣站在我身後。
        The death of the author, and learn to be humble.
   
       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對了,Marina本人正度跟影片裡面一樣,我一直覺得現在的她比年輕時候好看許多,果然是時間讓藝術家氣場魅力無敵。

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

Shakespeare's Globe: KING LEAR (觀劇篇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Cry it, Cry it, These heart of steel for youl! Cry for me!

        好險前一天有熬夜把劇本看完,而不只是維基百科一下,不然真的被人物的複雜關係搞得暈頭轉向,加上又是李爾王這種落落長得戲。這個版本的製作演員沒有穿古裝,而是穿著二次大戰年代的衣服風格。


















http://partially-obstructed-view.blogspot.co.uk/2013/05/theatre-review-king-lear-shakespeares.html

        事前還查了一下李爾王的「悲劇性」到底在哪裡。根據亞里斯多德的「悲劇性格論」來看,李爾王的悲劇不是上天的既定宿命,而是性格缺陷導致的。不管是再怎樣性格善良的人都會犯錯,而這樣的錯誤卻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。

















http://thereaderonline.co.uk/2013/08/07/lear-is-nearly-here-at-calderstones-mansion-house/

       這個版本裡面有許多一人分飾兩角的部分(導演台詞已經很難背了你是想逼死誰)譬如說二女婿The Duke of Cornwall摘下帽子戴上眼鏡就變成正直的Edmund,小女兒Cordelia套件衣服就變成跟在李爾王旁邊的The Fool(但是小女兒和弄臣究竟是不是同一個人也是一直一來的爭論主題。。其他角色也順便跑跑龍套演士兵和隨從。只是演員們都好厲害,真的是換件衣服就換了一個人,幾乎看不到另外一個角色的影子。

















http://www.londontown.com/LondonEvents/King-Lear/9b68a/

        而最經典的「暴風雨」一幕也演繹的非常成功,不過就是演員們在那邊拉動一塊紅色的布,然後再拿一塊大鐵板做出風雨的聲響,配上演員舉步維艱的動作,大聲吼出台詞。明明人在早秋下午的環球劇場,卻像置身在被風雨環繞的荒野。
        李爾王的血腥發生在下半場,二女婿Cornwall挖出The Earl of Gloucester的眼珠,還把假眼珠亂丟到觀眾席; 侍從看不下去跟他決鬥,又被二女兒Regan刺死。Edgar殺死私生子Edmund,大女兒毒死二女兒再自殺,最後Cordelia被絞死。要在一齣戲裡處理這麼多人的死亡,果然非常莎劇風格。

        而劇場的魅力是什麼?
        是開演前的狂躁不耐,觀眾席中的竊竊私語。
        是跟你身旁的人並肩接踵,一起仰望著舞台。
        是演員試圖透過肢體與台詞傳達出情感,獨一無二的不可重複性。
        是最後一幕,李爾王抱著死掉的小女兒走出來,嚎叫著跪倒在舞台最前方,整座劇院沒有一絲聲音,如此安靜。


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

Shakespeare's Globe: KING LEAR(環球劇場篇)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如果有看過電影「莎翁情史」,就知道環球劇場是怎麼樣的情況。「環球劇場Globe Theatre」建於1599年,莎士比亞是建造的股東之一,後來歷經多次火災,中間關閉了好一陣子,最後終於在1997年在原址附近重建,根據文獻記載的設計,重現這座都鐸王朝的劇院。
        我在大三上莎劇導讀的時候知道原來倫敦還真的有這樣一座劇院,於是來了之後趕緊查演出演出劇目。不幸的跟馬克白和Titus擦身而過,盛怒之下只好買了其實不太熟的「李爾王King Lear」
         買票方式很簡單,上環球劇場的網站就可以買票:
         http://www.shakespearesglobe.com    
         現代的環球劇場除了上演莎士比亞的作品,還有展覽,也可以報名導覽活動。點擊「What's on」就可以知道現在有什麼戲上演。環球劇場的演出都在夏季(四月到十月),冬天僅供參觀和教學用途。

位子的挑選很簡單:
Yard standing: 
顧名思義,就是位在環狀劇場中間很像「中庭」的部分,加上手續費只要7.5鎊一張。但重點是要看戲全程都站著,如果你要坐下來還會被工作人員阻止。據說在古代站票只要50便士,市井小民都可付錢進來看。我戲稱這區是「搖滾區」,雖然站著很累,但是有機會跟演員做近距離接觸。
Middle Gallery,Upper Gallery,Lower Gallery:
就是圈圈外面有座位的部分,票價約從30鎊起跳。古代顯要或是達官貴人就會坐在這樣的位子,看戲之外也給別人看。不過聽說因為是木板凳所以不太好坐,劇院甚至還提供了租軟墊的服務。

        訂好票之後就會直接寄到你家,如果收信不方便,也可以寫信請劇院將票留在Box Office,到時候看戲前直接去拿票就可以了。「李爾王」是我看的第一齣莎劇作品(如果在紐約的sleep no more不算的話)為此前一天熬夜看劇本還畫了人物關係圖,深怕隔天看得一頭霧水。
        以下幾點是看戲建議:
        1. 如果你買的是站票,千萬穿舒適的鞋子以及帶可以隨便扔在地上的包包(占好位子就可以把包包丟地上啦)。
        2. 如果你買的是中間區域的坐票,請帶太陽眼鏡,因為下午場有一陣子剛好太陽直射到那邊(劇院現場也有發遮陽小帽,但是我覺得還是太陽眼鏡方便一點)
        3. 請先事先搞懂劇情,文鄒鄒的英文已經很難懂了,如果不知道故事會看得很辛苦。
        4. 買站票建議早點到,搶前面的位子。


















http://myhotelbookings.co.uk/listings/shakespeares-globe/
       環球劇場的外觀長得跟古代一模一樣噢,位在泰晤士河畔,附近就是那座會晃的千禧橋,不行三分鐘就是TATE現代美術館。週六下午的河岸很熱鬧,大家有種趕赴劇院看戲的期待感覺。















http://www.visitlondon.com/things-to-do/place/279599-shakespeares-globe-theatre
          檢票的工作人員會告訴你進入劇院之後就不能拍照了,直到謝幕的時候才可以。環球劇場的環境真的可以讓人馬上進入情況,演出前大概三分鐘演員就會在台上走動放道具,或是坐在舞台邊跟台下的觀眾聊天(這就是站票的福利啊),我聽到飾演二女兒Ragen的演員開心的說:「對啊天氣好好,我最喜歡在大晴天演悲劇了。」
        跟音樂劇musical不一樣,會來環球劇場看戲的幾乎全都是西方人(不然這樣文謅謅的英文是誰聽得懂)莎劇也常常會有對觀眾講話的內心戲,有時觀眾也會天外飛來一筆回答演員。演員也常常衝到台下,或是從台下出現。中場休息時間觀眾可以出去走動買買飲料,站票區的觀眾也可以席地而坐休息一下。
        美麗的劇場建築太容易讓人以為置身古代,要不是天上偶爾會有飛機飛過,你還真的以為自己活在18世紀的倫敦了。另外我覺得可以演莎劇的演員都是受過專業的訓練(不然那些台詞是誰可以背的起來),動作以及念台詞的方式都有一定的抑揚頓挫,十分好聽。

        看完戲可以沿著河岸走走拍照,順便回味一下台上的大悲大喜,莎士比亞每齣作品幾乎都有死人,死的方式也千奇百怪,常常是我最期待的部分(笑)走在河岸吹風會有種被拉回現代的感覺,似乎剛剛利用了三個小時的時間,去了一個不一樣的地方。



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

Learn to be lonely

        難得的週末被論文和報告壓縮,於是在抱著一堆書回宿舍之後,在廚房大聊天居然也是珍貴的紓壓方式。到底是人在異鄉還是白天越來越短天氣越來越涼的緣故,八卦之下,才知道原來大家果然表面上人模人樣,其實啊內地還是衣冠禽獸了起來。
        「衣冠禽獸」不是貶義,只是我驚訝於人們可以如此簡單的臣服于欲望。
        於是遠方的男女朋友可以忘記,手機line裡面的甜蜜可以忽略,只因為不想要面對一個人在房間的感受,只因為想要真實的觸碰和擁抱,只因為一個很簡單的詞。
        孤獨。
       人類對孤獨的害怕簡直可以寫成一部浩浩蕩蕩的巨作,並且是精裝版封面敲起來硬硬的那種。我們也從來不諱言坦誠這件事情,「其實我只是不想一個人」他們於是說。體溫是真的,撫摸是真的,是一塊肉一塊黃金,扎實且擲地有聲。

        深夜點播Webber為歌劇魅影電影版寫的新歌「Learn to be lonely」,獻給所有孤獨與不孤獨的人。

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

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

畫室小助手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小時候阿姨買了一整套紐伯瑞獲獎童書,每一本都有精美的插圖,附有注音,書皮硬硬的敲起來有愉快的聲響。我在這裡第一次聽到了大師委拉斯開茲的名字。小時候只知道把它當故事閱讀,完全不知道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。
        作者伊麗莎白特雷維諾,研究了委拉斯開茲多幅畫作,加入自己的想像寫出了獲得童書金牌獎的「畫室小助手」。故事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,黑奴璜帕哈雷因緣際會來到委拉斯開茲的家裡,進入畫室成為他的助手。除了描述畫家的一生,更穿插了國王飛利浦四世的器重,畫家和助手真摯的主僕情誼。璜帕哈雷也渴望成為畫家,最後終於獲得自由之身。

        故事有一個橋段是委拉斯開茲幫璜作畫,完成之後璜驚喜地說:「這就是我!」我這次在去美國前發現這幅畫就收藏在大都會博物館,於是開心的加入規劃行程。整個大都會有太多太多展品要看,每一幅都太重要,於是這幅畫前面沒有聚集太多人。


       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這幅畫沒有中文導覽,於是我切換成英文模式。「如果可以從大都會帶一幅肖像畫回家,我會選擇這一幅。」導覽幽默地說。
        不多也不少,璜帕哈雷就在那裏,細細驚歎光影的移動在他臉上照映的光彩,細膩的領子是經典巴洛克風格設計,不畫背景凸顯出人物肖像畫的焦點。
        我像終於跟老朋友碰面一樣,簡單問好,輕輕微笑,不多也不少。

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

Venus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我多次幻想和名畫相遇會是怎麼樣的情景。該要屏息走過長廊,穿過嘈雜的人群,此時無聲勝有聲,像是相識多年後,終於久別重逢。
        國家藝廊有60多間展間,我看完13到15世紀之後已經餓到不停,衝到餐廳點了一碗英國典型的冷冷羅勒松子通心粉,才終於有力氣回繼續走到17世紀。我試圖放慢腳步,期望可以站到前面才睜開眼睛,但是洶湧的人群還是告訴我維納斯就在那邊。

         The Rokeby Venus,西班牙大師委拉斯開茲Velazquez於1651年完成的作品。委拉斯開茲跟極受西班牙國王飛利浦四世的喜愛,受以重任委託繪製多幅皇室肖像畫,國王甚至打了一把他畫室的鑰匙,並且「每天要在那裡站上好幾個鐘頭」。
       「梳妝的維納斯」據信是貴族委託製作,否則在嚴謹的天主教國家西班牙,這樣裸露的主題是不被允許的,這幅畫也成為委拉斯開茲唯一的ㄧ幅裸女畫。
        這幅畫最耐人尋味的,莫過於我們看到的是美神橫跨整幅畫作的全裸背部,唯一可以窺得美神容貌的是從丘比特拿著的鏡子當中,但是這個倒影卻又模糊不清。委拉斯開茲原本有畫維納斯的側臉,但是又希望觀眾可以把焦點放在維納斯的背影,於是修改了這個畫法。
        委拉斯的用色溫潤而出彩,我在前面站了很久,喜歡維納斯右手臂上端那一個凹陷的線條,非常寫實而豐腴。



     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電影由彼得奧圖主演的「Venus」我一直想看,於是當初發現圖書館有的時候十分開心。故事背景是在倫敦(現在該顯得多麼親切了),75歲的老人喜歡上22歲的叛逆少女,心靈卻又肉慾。他想盡辦法討好這個好友的孫女,買東西給她,念詩給她聽,用自己的角度帶她看倫敦,讓這個並不美麗的女孩成為維納斯。
        老人還幫少女找工作,居然是在藝術學院當裸體模特兒。(並且自己還躲在門外偷看)他帶她到國家藝廊,站在「梳妝的維納斯前面」。

        「男人看見最美麗的東西,是第一個在他前面裸身的女人。」
        「那女人看見最美麗的東西呢?」
        「是她的第一個孩子。」

         彼得奧圖的演出太過精彩,或是也可能因為這正在演他自己。美麗的藍眼睛,厚重的英國腔,滿腹詩書卻又色瞇瞇,站在空地喊「to be or not to be」,遲暮的不可抗拒與美麗。

          我好喜歡最後一幕,少女蛻變的如此自信。再不扭捏,開心地走進畫室,一邊脫衣服跟學生打招呼,然後側身臥下,舉起可口可樂瓶,終於化身維納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