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

So much to say: Sweeney Todd at ENO 華麗卡司的瘋狂理髮師















     
       我是在前一年暑假聽說這個消息,影后艾瑪湯瑪遜Emma Thompson和威爾士男男中音Bryn Terfel要拿起趕麵棍和剃刀,在倫敦唱瘋狂理髮師。於是9月中旬的一大清早,我不管票價不管任何便宜的買票方法了,趕路的同時一邊拿著手機下手了開幕夜當天戲票。



     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年初公佈了更詳細的演員表,更覺得我50鎊的戲票花得太值得了。好久沒坐在stalls以外的位子,幸好視野也算清楚,看舞台也能看看觀眾的反應。週五夜晚看戲的氣氛高昂,尤其是演員高唱「There is no place like London!」還意味深長地朝台下看了一眼。
   
       沒有比這個城市更適合上演這齣戲了。


     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
       看完覺得實在太精彩,加上又發現有劇院其實每一場演出都保留了日票(Day seat)坐在stalls第一排只要47.5鎊!這樣的價格沒有理由不看第二次,於是在週日復活節當天,早上八點我又匆匆趕往劇院門口排票。運氣不錯排到第五個,一個多小時過後已經是排到路口的盛況。原本10點開門的劇院,因為週日而延到12點開,活生生的讓我排了4個小時,前後左右的鄰居都已經聊到沒話題了(笑)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
        這絕對是倫敦音樂劇界當年的最大盛事,國家歌劇院一般搬演的是歌劇和芭蕾,於是音樂劇算是特別的項目。這次演出是採取「semi-stage」半音樂會的形式:超過50人的交響樂團在舞台上,布景簡單不換幕,演員戲服簡單,道具也簡單。因為這次是要精准的,把焦點放在音樂,以及演員的表演上。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卡司有多麼的精彩,我們必須要一個一個才能點評的過來。威爾士男中音Bryn Terfel我並不陌生,曾經聽過他唱歌劇「愛情靈藥」。胖胖的男中音笑起來十分可愛,跟傳統中陰森慘白的理髮師大相徑庭,但是他美麗的聲音同時也為這個角色開啟了一個新的音域。對歌劇家來說,音樂劇的唱法能輕鬆駕馭,尤其是低音的音域擴展更是令人激賞。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影后艾瑪湯普遜的演技有目共睹,但聽到她能唱音樂劇倒是頭一遭。人肉派店老闆娘樂芙特太太這個角色有太多傑出的演員唱過,艾瑪湯普遜絕對不是音色突出的那一位,好在樂芙特太太更需要的是用演技去說服觀眾,而艾瑪湯普遜演技的演技沒有一刻冷場,舉手投足都是戲,每次她出場觀眾總能笑得最開心。她的派店老闆娘,為這個驚悚音樂劇帶來喜劇的味道,瘋瘋癲癲,活潑得滿場跑來跑去,剛好與冷靜的Bryn Terfel形成絕妙的對比。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遲至年初才公佈的卡司裏,讓我十分驚喜的,托本法官一角由Philip Quast飾演。這位演員台灣的觀眾絕對不陌生,他是「悲慘世界十週年紀念音樂會」中的賈維探長,在善惡與責任中掙扎的巴黎探長,用他特殊的低沈聲音讓所有的人記住了他。
        而他的威嚴絕對鎮得住法官這個角色,被專業歌劇男中音和影后夾擊包圍,Philip Quast毫不遜色,尤其是在「Johanna」一首歌中,他一手拿聖經一手拿鞭子,禱詞中是對養女的佔有慾,他鞭打著自己不潔幻想,一邊呼喚著養女的名字達到高潮。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而更驚喜的是飾演陶德對手的理髮師John Owen-Jones,他的名字在西區也頗具分量,演過悲慘世界也唱過歌劇魅影,但我沒想到會在這裡看到他。這個角色最可愛的地方在於口音的轉變,從異國風情的義大利腔到東倫敦腔,John Owen-Jones發揮了他少見的喜劇魅力。

        演員們大致都發揮的恰到好處,我唯一覺得不甚理想的是Rosalie Craig飾演的瘋女人/陶德的妻子。瘋女人其實是在整部人吃人的瘋狂世界裡,唯一一個看透真相的人。Rosalie Craig太年輕了,不夠滄桑,舞台的戲劇性誇張性足夠,但是深度不足。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這次製作讓音樂成為主角之一,David Charles Abell領軍,將ENO的交響樂團從樂池搬到台上。我才剛聽完隔壁小製作派店4人的樂團,於是50人樂團該顯得何等奢華且細膩,是對史蒂芬桑坦音樂的最高崇敬。有趣的是,開幕夜當天史蒂芬桑坦人也到了,謝幕時觀眾都瘋了,大概有種跟莎士比亞同場看哈姆雷特的感受吧!

        一個長期上演歌劇的劇院搬演音樂劇,於是瘋狂理髮師的「歌劇性」又再度被提出來討論。實則這個議題不是第一次出現,許多評論認為瘋狂理髮師在編曲,故事的組織上,其實都趨近歌劇。這次ENO的製作更像是一場豪華的盛典,具備華麗的卡司,龐大的樂隊和合唱團。大家都對Sweeney Todd這個故事太過熟悉了,於是都等著看導演能變出什麼花樣。


       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劇場的珍貴魅力,在於他的不可重複性。縱使已經有錄影技術,但是當下的氣味與感動無法複製,每一次的演出都獨一無二。觀眾和演員同時都在冒險,因為我們都不知道今晚會不會成功。而最能代表這種不可複製性的,在於我在復活節的下午走進劇院,艾瑪湯普遜和Bryn Terfel在台上一搭一唱的討論著人肉派的口味:「牧師口味的問題...在於只有週日有售。」

        然後她看了一眼台下,天外飛來的加了一句歌詞:「在復活節的週日。」
     
堵門:
        跟看戲同樣精彩的,是下戲之後的堵門時間。開幕夜當天冷得要死在stage door站了近一個小時,只堵到了Bryn Terfel。於是二刷時跟一起看戲的朋友兩個摩拳擦掌,一起擠在stage door等演員出來。

        可愛的Bryn Terfel:簽名拍照來者不拒,而且講話的聲音一樣是好聽的男低音。我跟他說上次因為他生病,而錯過了他的「漂泊的荷蘭人」,他很幽默地說「我們偶爾也是會生病的啊!」



       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人氣很高的John Owen-Jones:一出stage door整個就被團團包圍,合照時會非常貼心的配合你身高蹲下來。


       

















 
       指揮David Charles Abell: 指揮過多場大型紀念音樂會的的David,私底下話非常多,你提個一句他能回上十句。我問了這次演出是否有真的使用了管風琴,他說沒有,是電子琴做出來的。在stage door逗留多時,還不忘叫觀眾記得把合照傳給他。



       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好喜歡的Anna:我是從澳洲版歌劇魅影續集「Love Never Dies真愛不死」中認識了Anna O'Byrne,非常喜歡她的歌劇唱腔的美聲。雖然這次她只是擔任合唱中的一員,但是有時能從中認出她特別的高音。我們問了Anna接下來的計劃,她說之後會回到澳洲一陣子,演出「West side story西城故事」





















圖片來源:
https://www.pinterest.com/pin/447334175461536220/
http://sugarkiseleva.tumblr.com/post/115043841149/john-owen-jones-as-pirelli-in-eno-sweeney-todd
http://www.theartsdesk.com/opera/sweeney-todd-london-coliseum

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

At the Opera tonight: La Traviata 茶花女




     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
        電影「麻雀變鳳凰」中,李察基爾飾演的地產大亨,帶著穿著大紅禮服朱莉亞蘿伯茲,坐著私人飛機,去聽歌院的開幕夜。燈暗時,朱莉亞蘿伯茲問:「你說這是義大利文,我怎麼聽得懂義大利文?」李察基爾說:「第一次聽歌劇的人通常會有兩種反應:愛上他,或是不喜歡他。不喜歡他的那些人會學著去欣賞,但是歌劇永遠無法成為他們靈魂的一部份。」

         呼應電影中的劇情,他們去看的歌劇,就是「茶花女」。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
        茶花女大概可以名列世界上受歡迎的歌劇前三名,倫敦的Royal Opera House更是年年上演。於是茶花女雖然不是我特別喜愛的歌劇,但是一直聽下來也非常熟悉了。票一樣是在三個月前買好的,有趣的是,原本預定主演的女高音因身體的關係如法出演,歌劇院於是在幾個禮拜前以email通知買票的觀眾關於換角的訊息,如果有因此想退票/換票的觀眾能及時處理。



       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第一幕是交際花Violetta家中舉行的盛大派對,這不是一般的舞會,而是歡迎病愈的Violetta回到社交圈。熱鬧的第一幕我們的女主角以經典扮相的一身白衣出現,眾人向她祝酒,唱出最有名的「飲酒歌Btindisi」。「飲酒歌」大概能列入歌劇名曲排名前五,觀眾在熱鬧的第一幕等的就是這首歌。女高音,男高音加上群唱,勾勒出整齣戲的主旨: 人生苦短,韶光易逝,還是飲酒吧!













     
        第二幕開始來到寧靜的法國鄉村,Violetta和子爵Alfredo的愛巢,兩人雖相愛隱居,但實則已經耗盡積蓄。沒有第一幕的盛大,但我其實更偏愛第二幕。我在聽第二幕時發現了「男中音」這個迷人的音域,雖然沒有男高音的亮眼,但是更加沈穩悅耳,更富感情。Alfredo的父親Giorgio偷偷來訪,告訴Violetta這段不名譽的感情已經影響到家族聲譽,希望她能放手。通常這個角色不惹人喜愛,但是Giorgio更像一個傷心的父親,也清楚明白Violetta要做出的犧牲。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
        像所有精彩的故事一樣,茶花女有著大起大落。第二幕第二景我們又重回巴黎,菸霧繚繞的牌桌。最迷人的部分是巨大的牌桌變成舞台,供舞者在上面跳起鬥牛舞。這也是最戲劇性的一景,歡樂之下隱藏的哀傷,以為Viloetta又重回社交界,Alfredo憤怒來到牌桌上,與Viloetta的激烈爭執後,將錢洒在侮辱性的洒在她身上。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
        第三幕眾人散去,貧病交加的Viloetta跟肺癆做著垂死的掙扎,Alfredo終於從父親那裡知道事情的始末,兩人一起趕到。茶花女終於迎來他的愛人,但是一切都太晚了,她回光返照的跳起,迎接晚到的愛情,然後死在愛人的懷抱裡。

        劇情簡單通俗,畫面華美,還有皇家歌劇院奢華的舞台布景,就保證了這是一齣好戲。據說當年在威尼斯鳳凰歌劇院的首演,因為飾演茶花女的女高音太胖了,讓觀眾難以信服這是死於肺病的女主角,以至於功敗垂成。但首演的失敗算什麼呢?作曲家威爾第的音樂簡單,簡單但動人,讓今天每一個歌劇院都要繼續傳唱。

        威爾第的魅力有多大?據說當年「茶花女」的作者親臨歌劇院觀賞,之後感動地表示:「威爾第的作品已經超越了我!」但是小仲馬的魅力也無人能擋,因為直到現代,仍有澳洲大導演巴茲魯曼以這個故事為藍本,拍出轟動的歌舞電影「紅磨坊」

        有愛有恨,有獲得有失去,有餘音繞梁的音樂,有華美的戲服,百人合唱團,最後還死了一個人,美好歌劇的要素都具備了。好不好看,喜不喜歡呢?大概也能引用朱莉亞羅伯茲的台詞: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
       這齣年年演出的歌劇2017一月到二月,一樣會在倫敦上演,絕對適合第一次聽歌劇的人欣賞: 皇家歌劇院:茶花女


圖片來源:
http://www.roh.org.uk/productions/la-traviata-by-richard-eyre
http://www.arbuturian.com/culture/music/richard-eyres-la-traviata
http://www.roh.org.uk/news/tags/violetta-valery

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

The show must go on: Clarence Darrow 看凱文史貝西演出大律師丹諾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紙牌屋第三季熱播時,裡面飾演美國總統的Kevin Spacey凱文史貝西也重返西區。我像個追星的影迷一樣,不管什麼戲,先是看到他的臉印在海報上,就守在電腦前準備搶票了。演出的劇院Old Vic有一種針對年輕人的「Under 25/25歲以下年輕人」的票: 只要先在網站上註冊你的出生年月日,領票時再出示證件,即可享有一張票12鎊的優惠。對不是25歲以下的觀眾,如果想搶便宜票,也有day seat日票可供排隊。

         於是搶票時要有一顆有力的心臟,以及夠力的網速,有些人甚至直接在劇院門口等開票。這齣戲有多熱門呢?於2014年演出時,排日票的人們是從「前一天晚上10點」開始排,直接排到「隔天早上10點」劇院開門買票。但還好我有順利買到12鎊的under 25 ticket,免去排日票的露宿街頭之苦。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 The Old Vic這個劇院不在劇院密集的西區,而在Waterloo車站的附近。凱文史貝西雖然是美國人,但是他熱愛在西區演出,號稱自己是一隻「Theatre Rat在劇院裡的老鼠」,期間更擔任Old Vic的藝術總監長達10年,「Clarence Darrow」算是他在卸任前的盛大演出。

        「Clarence Darrow」講的是同名美國著名律師的故事,這不是凱文史貝西第一次演出這個角色,他已經在1991的電視影集「Darrow丹諾」中飾演過。這位名言「一個人在未定罪前,都是無辜的。」他一生義務為弱勢團體和窮人辯護,對丹諾來說,法律不只是製定規章,懲罰惡人的一種手段,他認為罪犯的問題,出自于社會有問題,單純懲罰犯罪者,無法解決根本問題。



       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這次的演出是One-man show,也就是「獨角戲」,於是想看影帝演技的人可以盡情享受了。Old Vic的舞台特色在于他能當傳統的鏡框式舞台用,也能將舞台至於中間,觀眾席圍繞四周。觀眾進場,只看到舞台上是一個雜亂無章的辦公桌,文件散落一地。然後舞台上的燈亮起,「碰」一聲,凱文史貝西從桌子下爬了出來。

        我第一次知道丹諾這個律師,是在讀張娟芬的「殺戮的艱難」,講到有名的李奧波德與勒伯案(Leopold and Loeb)。 兩尾來自富裕家庭的優秀大學生,出於玩樂的心情計劃了一場「完美謀殺案」,殺害了一名少年。一向反對死刑的丹諾為這場轟動的案件辯護,將判決結果從絞刑扭轉成無期徒刑。



       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但是這一次,凱文史貝西將丹諾這個角色立體的角色呈現在觀眾眼前,他可以為在課堂上講授「演化論」的教師辯護,也能為死刑犯辯護。整齣戲以幾個他著名的大案子串聯而成,在喋喋不休的100多分鐘獨白裡,我們終能一窺大律師面對法律充滿情感的一面。

        到底要多深厚的功力,才能在舞台上一個人演完一個多小時的獨角戲?這不只是一齣戲,凱文史貝西給我們上了一堂精彩迷人,令人屏息的大師之課。他可以慷慨激昂,可以低頭喃喃自語,看他化身字字擲地有聲地大律師,他對妻子感情之間的描述,他內心的自我掙扎與抗辯。一個人的聲音和力量就能撐滿整個劇場,這才是偉大的演員。



       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最後凱文史貝西講完最後一句台詞退場,沒有誇張,全場觀眾「碰」的一聲,一致從椅子上彈起來瘋狂鼓掌。我幾乎也是想都沒想,相反射性動作般的立刻站起。standing ovation,對演出的最高致敬,而好的演員值得這一切。


圖片來源:
http://www.telegraph.co.uk/culture/theatre/theatre-reviews/10875528/Clarence-Darrow-Old-Vic-review-Spacey-is-spellbinding.html
http://www.dailymail.co.uk/news/article-2649338/If-dont-answer-I-Kevin-Spacey-halts-new-play-opening-night-snap-audience-member-phone-went-off.html
https://theatregremlin.wordpress.com/2015/04/07/clarence-darrow-at-the-old-vic/



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

So much to say: Billy Elliot 舞動人生




        Billy Elliot的劇院從2005年於首演,到2016年下檔,在倫敦光榮地佔據了11年。他的劇院位於火車和巴士的大轉運站Victora Station,離劇院密集地西區其實有著好一段距離。每次幾過都會看到他大大的看板,但是也從來沒想過把這齣戲看一看。直到一個意外的下午,也是愛看戲的朋友有當晚的票,但是臨時無法去,於是非常好心的票給了我。

         我就這樣意外撿到了Billy Elliot,然後被他震撼到坐在觀眾席裡眼淚直流。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在音樂劇幾乎是美國人天下的時代,Billy Elliot是一齣不折不扣的英式音樂劇,他的作曲是大名鼎鼎的艾爾頓強Elton John,作詞是寫出「戰馬Warhorse」的Lee Hall。故事的背景是在英格蘭北方,有時候連偏南方的倫敦人都聽不太懂,於是戲中就出現Billy爸爸到倫敦之後,在考試現場和其他家長雞同鴨講的場面。
 
        時間拉到1984年,在柴契爾夫人領導的英國,北方的礦坑正醞釀著罷工。小男孩Billy和哥哥都是礦工,為了訓練Billy的男子氣概,把他送去學拳擊。沒想到Billy誤打誤撞的跑到Mr.Wilikison的芭蕾課堂上去。Mr. Wilikison發現Billy的芭蕾天賦,建議父親讓他去參加皇家芭蕾學院的甄試,想當然耳當然是被拒絕了。

        第二幕已經是罷工開始一年之後,聖誕節的小鎮瀰漫著低迷的氣氛。Billy的父親撞見Billy在跳舞的模樣,終於明白兒子的天賦,他低下頭去找Mr. Wilikson,問他去皇家芭蕾舞蹈學院面試要多少錢。礦工們終於籌到費用讓Billy到了倫敦,他終於能站在評審的眼前。




       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非常簡單的,甚至有點老套的故事,出身礦工家庭的小男孩有著非凡的舞蹈天賦,然後考入皇家舞蹈學院成為芭蕾巨星。但Billy Elliot能成為一齣成功的音樂劇,最主要的就是「舞蹈」是整齣戲的主旋律,還有什麼比看著一群不滿15歲的小孩子們跳舞更令人興奮?於是我們看到Billy Elliot結合了古典芭蕾,現代舞和踢他。但也因為如此,找到能又唱又跳的小演員也絕非易事,每場戲都有三位小Billy準備著,加上英國對於兒童演員演出時數的規定,幾乎很難預知今天晚上上台的會是誰。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音樂劇的主題如果沒有選擇好,劇中人物的個性容易流于單薄顯得不夠有厚度。但是在Billy Elliot中,每一個小角色都顯得有血有肉,背後有一個完整的故事。Billy的母親早逝,於是礦工父親必須父代母職,早上穿著印著性感比基尼的圍裙煎培根。他從對芭蕾斥之以鼻,到後來認可Billy的天賦,帶他到倫敦面試,搞笑中藏不住粗獷卻深情的父愛。



     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Billy的好友Micheal算是對LGBT族群的代表,他外向活潑,喜歡穿女裝,每次更是熱血支持Billy的志向,最後看著好友離去,輕輕的一吻:「Goodbye, Billy.」激起台下觀眾柔軟的情緒。Mrs. Wilikison不是我們傳統印象中優雅的芭蕾老師,她上課不認真,大嗓門的吼來吼去,還是個老煙槍。但是也是她看出Billy的獨特天賦,知道Billy唯一的出路就是進入皇家芭蕾舞蹈學院學習。
     
        而我是在看戲不久前,才發現這個面孔好眼熟,原來她就是在Ruthie Henshall,「悲慘世界十週年紀念音樂會」中,飾演那個遭遇悲慘但是堅毅非凡的芳婷。她的戲路寬廣,可以是悲慘世界流落街頭的女工,可以是「芝加哥」中性感的羅西航特,更能是Billy Elliot中的舞蹈老師,加上他從小的芭蕾舞底子,對舞蹈的喜愛,讓她的詮釋更加讓人信服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但我覺得,最畫龍點睛,最能代表小鎮和舞蹈之間的聯結,其實是Billy的奶奶。平常瘋瘋癲癲的又健忘的奶奶很不受控制,但是在一場回憶年輕時的歌曲中,Billy終於知道,即便在北方的礦產小鎮,在平凡而艱苦的生活中,爺爺和奶奶還是能在舞會中,透過舞蹈逃脫現實的苦悶,這是舞蹈對她的意義。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即便整齣戲笑聲不斷,但是他的背景其實是1984年的沈重罷工。這個被視為對柴契爾夫人政策的反抗在一年後,以失敗收場。礦工屈服于現實,敵不過政府和財團的利益,即便他們之後幾年之後礦坑將會關閉,所有人都會失業,但是現在他們為了生活,只能沒有後路的做下去。
        這大概是整部戲中最催淚的一幕,父親堅持要Billy前去倫敦學芭蕾,因為他知道這個小鎮即將沒落,離開是唯一的出路。於是我們看著小Billy拎著行李,整個舞台一片漆黑,只有礦工們頭盔上的頭燈刺眼著照亮著觀眾席。隨著「Once we were King」的歌聲中,礦工們乘著電梯緩緩下降,終於完全消失在觀眾面前。


      中場休息放下來的安全幕很可愛,上面還投影了大大的「VOTE」,恰巧碰到觀眾票選獎「This Morning Audience Award」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,謝幕時跳完安可曲,演員也特別趁機拉票,希望觀眾都能上網投給Billy Elliot一票。

        Billy Elliot目前已經在倫敦光榮下檔,但是巡演正如火如荼地展開,在英國和愛爾蘭一路從七月演到明年四月,人在英國的朋友不妨追看看。Billy Elliot UK & Ireland Tour


圖片來源:
http://www.silverspoonlondon.co.uk/2015/03/a-luxurious-guide-to-victoria.html
http://whatsonvictoria.co.uk/event/billy-elliot-live/
http://www.walesonline.co.uk/whats-on/arts-culture-news/billy-elliot-musical-visit-wales-10132118
http://corrdaay.tumblr.com/post/128942070925/like-father-like-son-fatherchild-relationships
https://www.pinterest.com/pin/379006124865032517/?from_navigate=true

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

At the opera tonight:Madama Butterfly蝴蝶夫人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我跟蝴蝶夫人名曲「Un bel di vedremo美好的一日」相遇,其實是從跨界女音沙拉布萊曼的一首「It's a beauitful day」開始。莎拉布萊曼我聽了很久,於是對旋律也耳熟能詳。但是我直到聽到原汁原味的歌劇,聽到女高音被管弦樂團的樂音圍繞,才真正聽見普契尼筆下的蝴蝶,遙望著海平線,如此絕望又必須抱著希望。

        票是早就買好的,終於要聽我最愛的普契尼了。我總說威爾第迷人,華格納是哲學,而普契尼真的要如泣如訴。普契尼的年代其實已經來到20世紀初,所以才會有蝴蝶夫人中,美國軍官平克頓和日本藝妓秋秋桑的相遇和相戀。


     








     

        美國軍官平克頓派駐在日本,在居酒屋和秋秋桑結識。秋秋桑因為家道中落而成為藝妓,她羞怯地答應了平克頓的追求。此時平克頓是個紈袴子弟,想著在日本玩玩回到美國仍就能繼續娶妻。在婚禮上,秋秋桑的叔父前來,指責她為了美國人背棄自己的信仰。平克頓感動於秋秋桑為他所做的犧牲,在新婚之夜宣誓自己將好好愛著她。

        第二幕的時間點是三年之後,平克頓早已回到美國,留下望穿秋水的秋秋桑。侍女鈴木陪伴著女主人,她堅信她的丈夫會信守承諾回來,抱持著這樣的信念,秋秋桑守著他們的兒子。終於海上傳來平克頓船隻的消息,欣喜若狂的秋秋桑一夜未眠,隔天等到的卻是丈夫已經另娶他人的消息。假裝要跟兒子玩躲貓貓,矇住他的眼睛,卻在門簾後面絕望地拿起父親的遺物,自刎而死。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因為不是新製作,所以布景也非常中規中矩。日本和室拉門的設計也很常見,大概只要一片拉門加上一棵櫻花樹就能認出要唱蝴蝶夫人了。拉脫維亞女高音Kristine Opolais無疑是整場焦點,故事設定秋秋桑是「家道中落的日本千金」,於是白人女高音飾演起來就要非常小心,扮成亞洲人一不小心就會顯得突兀。秋秋桑連奔跑的時候都要是小步小步的,她是西方對東方女性的標準幻想 : 東方的柔弱忠貞,加上激烈的武士道精神。



     
   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普契尼選擇的女主角都濃墨重彩且性格強烈,譬如托斯卡,譬如杜蘭朵,譬如秋秋桑。托斯卡可以手刃敵人,杜蘭朵冷若冰霜殺了多國王子,秋秋桑在發現他等待多年的男子已經背棄她,在秋秋桑的認知裏,她唯有自殺一途。

         大仲馬名作「基度山恩仇記」的名言,也是基度山伯爵的信念:「等待,但是卻要抱著希望!」整部歌劇裡最有名的一首「美好的一日」,是在第二幕開始的漫長等待,秋秋桑望眼欲穿,相信她的丈夫會歸來。這首歌大概要道盡古今天下所有等待人的心情,情緒的起伏轉折,擬想見面的那一刻將會如何歡快。我們的女主角沒有悲戚,沒有哀怨,她相信自己的丈夫,於是旋律中充滿晴朗的期待。



     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而整部戲最濃烈的「等待」時刻,在於秋秋桑終於聽見平克頓搭乘的美國船隻靠岸的消息,興奮的她告訴兒子「你的爸爸回來了!」和鈴木三人翹首以盼,最後兒子和鈴木都因疲累而沉沈睡去,只剩秋秋桑一個人長跪在那裏。她就長跪在那裏,跪了十多分鐘,沒有唱段,樂音緩慢,布景沒有移動,僅有淡淡的燈光暗示著秋秋桑跪到了早上。所有的觀眾都從不耐,最終能明白秋秋桑經歷的等待是怎麼回事。

        但是平克頓不是秋秋桑理想中那個有擔當的男子,她明白自己多年的等待是一場空,櫻花在她婚禮的那天晚上開了,但也就只開了一個晚上,現在唯一能做的是為兒子做一個更妥善地安排。最後一幕,秋秋桑自刎,平克頓在趕來的路上,一路呼喚「蝴蝶!蝴蝶!」
   


     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但是都太晚了,觀眾聽見了,秋秋桑也聽見了,她掙扎著前進,再倒下,前進,再倒下,終究沒能見到丈夫的最後一面。
        蝴蝶夫人跟「杜蘭朵」,音樂劇「西貢小姐」一樣,每次都要被拿出來批評一番,批評是西方對東方充滿謬誤的幻想。秋秋桑的溫柔貞烈是西方異國幻想之下的產物,對平克頓(西方霸權)的蹂躪只能委屈承受,有時看著西方演員們穿著日式和服更顯得不倫不類。

         但是啊瑕不掩瑜,怎麼樣都無法掩飾普契尼筆下的音樂,壯闊如史詩般的美感。

     
圖片來源:

http://www.express.co.uk/entertainment/theatre/255745/Opera-review-Madama-Butterfly-Royal-Opera-House

https://www.opera-online.com/en/columns/samsmith/madama-butterfly-at-the-royal-opera-house-covent-garden

http://www.roh.org.uk/news/butterflys-nagasaki-the-japanese-city-in-life-and-art

http://www.theartsdesk.com/opera/madama-butterfly-royal-opera-0

https://www.google.co.uk/url?sa=i&rct=j&q=&esrc=s&source=images&cd=&ved=0ahUKEwj6m-yyx6XOAhVI-2MKHXMYBuEQjxwIAw&url=https%3A%2F%2Fwww.thestage.co.uk%2Freviews%2F2015%2Fmadama-butterfly-3%2F&psig=AFQjCNFVQ2hficZNoNc_SZEFwuWsKQ8vng&ust=14703237603353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