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

殺戮的艱難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 我記得是在畢業旅行的路上,因為是春假所以只買到站票,卻在最後ㄧ段台東到花蓮幸運的有位子坐。於是我用一張統一發票當書籤,開始閱讀了起來,至今我仍不了解自己幹嘛拿這麼沈重的書當作畢業旅行的讀物,只記得春天的東海岸有美麗的藍天和海,以及舒適閒散的氣氛。

         後來又斷斷續續的看了一些文章,卻仍舊搖擺不定。於是完全可以了解作者張娟芬在序裡面寫的,如果有人問他對死刑的看法,「就像學生作業還沒寫完就被老師點到名了。」
         2012年末日冬至,台灣一口氣處決了六名死刑犯,新聞沸沸騰騰,國際許多廢死組織也對此發出聲明,引得台灣ㄧ片「不用外國人來教我們怎麼做」。
         的確是這樣沒錯,不用外國人來教我們怎麼做,我一向討厭文字例如「歐洲等其它先進國家...」,本來大家的國情和文化就不同,無所謂高尚和先進之說。我不斷用正反兩方的論述來相互比較,卻仍無法下定決心。

         其實非常容易理解,有幾點論述,這是我去年12月的筆記:
         1.司法的不可完全信任,冤獄和誤判可能存在。
             > 但是因為冤獄可能存在所以放過其它人?
         2.死刑無法遏止犯罪,沒有嚇阻的作用。
            >  難道廢死就可以?
         3.先進國家都廢死。
            > 有因此犯罪率下降?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台灣有廢死的環境了嗎?如果廢了,有殺人犯要如何判刑?

         那時覺得主張廢死者的論點都還無法擊中我的要害,而且廢除死刑,就等於人權的進步嗎?不過,我所不能忍受的,是討論的中止,和持一主張就容不下異論者的心態,或是認為主張死刑是未開化的,野蠻的。
        我繼續搖擺,卻在前幾天的英文課討論有一點點改變(咦),而且很像是福至心靈,靈光一閃的。
         Capital punishment, agree or disagree?
         我重新發現一點(以前一直被我忽視的),誰有奪走別人生命的權利?如果我們處死一個殺了人的人,我們跟他又有何差別?怎麼可以說誤判在所難免,那是一道血,一段青春,一條生命。這個原因讓我跨越之前一直跨不去的那點,關於對罪犯的懲罰。
        我記得之前江國慶案,姊姊講了一句話: 「如果今天沒有死刑,他就可以回家了。」這句話深深的印在我腦海裡,是的,如果今天沒有死刑,在經過漫長的冤獄之後,他終能自由,終能回家。但是現在沒辦法了,我們殺了一個人。

        我可能還繼續搖擺,只是稍微傾向廢除死刑了。只是我們的社會多麼健忘,再怎麼樣喧鬧的新聞最後都會被人遺忘,而生命不應該如此廉價的。
    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