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

At the Opera tonight: Der Fliegende Holländer: 漂泊的荷蘭人



        歌劇是表演藝術的極致,人力和財力的最大限度發揮。世界上養得起歌劇院(並且搬演歌劇)的城市屈指可數,倫敦就是其中之一。當我發現看歌劇是一件多麼划算的事: 誇張的舞台設計,幾十人的交響樂團,百人合唱團,世界一流指揮家和演唱家之後,就決定儘量每一齣都去看看了。

        當然如果不先把票買好,歌劇院的票在開演前幾天往往都從一百多鎊起跳了。尤幸歌劇院拿了這麼多政府補助之後,針對學生推出的優惠專案: 你可以在網路上註冊學生帳號,如果歌劇院在開演前兩三天發現還有剩下的票(往往是高價票),學生就能以一律10鎊的價格買到票。於是我非常幸運的,收到第一秒email的第一秒就馬上訂到票,於是花了僅僅10鎊就買到價值105鎊的位子。

         原本完全沒聽過這齣戲,後來聽朋友說電影「神鬼奇航」中那隻長得像烏賊的船長,十年才能上岸一次,而他的船註定無法靠岸,這個故事就是取材自「漂泊的荷蘭人」。這部由華格納創作的歌劇,於1843年首演,被華格納自己稱作轉型之作,定位為「奇幻寫實的悲劇型歌劇」




       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這次特別觀察了「到底都是哪些人坐在105鎊的位子」,果不其然都是些看起來有錢又有閑的老人,除了坐在我旁邊一個背著包包的學生,開演前居然還拿出書來念,估計跟我一樣是撿到便宜吧。燈暗,幕還沒拉起,跑上台的居然是工作人員,遺憾地對大家宣布「今天主演的Bryn Terfel先生抱恙無法上台。」觀眾席發出一片慘叫,我才知道原來印在海報上的威爾士男高音Bryn Terfel是一位大卡司(幸好我原本就在「愛的靈藥」中看過他的演出,後面跟他更是有數不儘的緣分」

        但是劇場就是這樣,你買票的同時也承擔了一定的風險。這種換角都是非常臨時且逼不得已的,我就曾經收過好幾次歌劇院的email,表示原本排好檔期的歌劇家無法上台,觀眾如果有需要可以先辦理退票。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威爾第動人,普契尼淒美,而華格納啊,華格納是哲學。之前已經聽過四個多小時的「崔斯坦與索依德」,最震驚的是華格納龐大編曲的美麗。一開始就是水手們的吆喝聲揭開序幕,富商遭遇船難被荷蘭人所救,於是決定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荷蘭人。



     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 第二幕場景從海上拉到珊塔的紡織房,純真的珊塔早就聽過荷蘭人的故事,並且決心解救他。原來荷蘭人當初因為觸怒海神而被懲罰不能靠岸,只有忠貞的愛情能拯救他。無奈愛慕塔珊的獵人埃裡克指責她背叛他們之間的感情,兩人的談話被荷蘭人聽到,荷蘭人不願珊塔為他犧牲,於是決定繼續背負自己的詛咒出海離去。
         最後一幕珊塔敢到岸邊,向荷蘭人宣誓自己至死不渝的海,然後從懸崖邊一躍而下,荷蘭人的船隻也隨之沈沒。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據說當年華格納是和妻子行經挪威附近的海域,遇到了暴風雨,狂風驟雨讓他日後寫下了「漂泊的荷蘭人」。他渴望塑造出一位寂寞的英雄,孤立如墮落的天使。在戲裡,對白的成分其實比唱段還要多,更多的時候是荷蘭人透過對話對虛無主義的辯證。華格納對珊塔的設想是「未來的婦女」,但是荷蘭人的死亡宿命卻揮之不去。雙方船員爭持的內容荒謬,更加凸顯了現實和虛幻之間的弔詭。
 
         最後一幕珊塔奔向岸邊,究竟是對真愛的追求,或者只是幻象無謂的堅持?

         而整齣戲看下來,難忘於華格納的音樂,更驚豔于舞台設計。整個設計以陰鬱的色調為主,很難判讀存在的時空背景,卻更加深了整個故事凌空而起的奇幻感。


詞曲: Ricard Wagner
導演: Tim Albery
舞台設計: Michael Levine
指揮: Andris Nelson
演員: Adrianne Pieczonka, Micael Konig, Peter Rose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