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睡了一天一夜之後,我終於離開原本地獄般的圖書館生活,繼續享受風光明媚的倫敦。其中最重要一件事,就是重回劇院排票的好日子。排日票最怕天氣冷,好在靠近河岸的Playhouse theatre早晨剛好向陽,我得以坐在劇院門口的階梯上開卷,輕輕鬆鬆地度過等待劇院開門的一小時。
倫敦的劇院「戰場」西區寸土寸金,製作費和場租也高得驚人。但是西區以外也有很多好劇院,位於倫敦北方的Almeida theatre以製作好戲出名,如果一齣戲上演之後獲得熱烈地迴響,並且找到合適的投資者,就有極大的機會「殺入戰場」,整齣戲搬到西區演出。「1984」就是這樣的形式在Playhouse theatre上演。
我在劇院門口曬了一個小時的太陽的獎賞,是兩張位在stalls第一排的位子兩張20鎊。趁著好天氣和朋友下午約去Southbank看展,在傍晚趕回家換好衣服之後又回到劇院,A早已站在門口等著。因為整齣戲只有一幕,於是開場前我們人擠人的,排了長長的隊伍買酒。好不容易拿著酒杯檢票之後入座,我跟A說:「我可能是整個觀眾席裡面唯一不知道結局的人吧!」
「嗯...妳應該是。」
像所有那些應該要讀,而未讀的巨作一樣,我從未完整讀過1984。第一次聽到是因為國中讀了喬治歐文的「動物農莊」,第二次則是高中看電影「V怪客」,影評說電影中的背景設定,宛若1984中的「老大哥世界」。
原本有些擔心舞台會太高,第一排的視野會不好。沒想到舞台很低,因此除了演員的鞋子看不到之外,所有的細節都看得一清二楚。面對這齣題材沈重的戲,我在一個多小時裡幾乎是正襟危坐,皺著眉頭看完的(加上看話劇總要集中精神聽對白)。因此許多細節,都是下了戲之後跟A討論出來的。
下戲的時間不太晚,剛好是能去酒吧的時間,於是我們走到Embankment喝一杯,一家小巧而非常倫敦的英式酒吧,A一併把我剛看不懂的地方解釋給我聽。
原來我一開始看戲時的時間混亂有其原因,整齣戲一開始的橋段重複了好幾遍,正是溫斯頓在被捕之後,在酷刑折磨之下,一次又一次的回想當初的經歷。舞台設計十分簡單,前半部溫斯頓在辦公室,以及在和朱麗亞偷情的小旅館都採用寫實風格,但同時舞台上方的大螢幕,也時時刻刻的提醒著觀眾:尋常不過,甚至帶點乏味冷酷的生活裡,「老大哥」的監視無所不在。
舞台風格在溫斯頓被捕之後轉換,刑求的場景變得極度不寫實,慘白而空無一物的舞台,溫斯頓被綁在椅子上,一遍又一遍的被逼共,直到面對他心裡最底層的恐懼,他終於崩潰的喊出「去咬朱莉亞!」
我們總是習慣在螢幕/舞台上看到被美化過的場景,因此「1984」裡的那些寫實變得意外吸引人:廉價的餐具,劣質的食物,朱莉亞拿出巧克力大口舔著,朱莉亞白皙而誘惑的腿上,穿著呆板的直筒白襪。
不太舒服的,令人如坐針氈的赤裸真相,就像喬治歐文的文章。英國人如此鍾愛「1984」,就在於這個題材放在任何一個時候都不會過時,且能讓讀者/觀眾感覺到書中的警告如此切合當下的社會現狀,那些失去自由的恐慌彷彿隨時存在,能放在冷戰時期,也能放在後脫歐時代。
我們在酒吧裡聊得津津有味,卻發現剛剛在台上的演員一個一個的走了進來,原來他們下了戲也就近來喝一杯。有個演員甚至走到我和A的身旁:「我們見過面嗎?」A笑了笑說:「我想應該沒有吧!」
演員離開之後我壓低聲音問:「幹嘛不跟她說我們剛剛去看了她演的戲?告訴她我們很喜歡,說不定還能跟她合照,她一定會很開心!」
A說:「嗯...這樣就太不英國了。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