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
To be or not to be
電影歌劇魅影的幕後花絮裡,訪問到扮演Raoul的派翠克威爾森,他這麼描述十九世紀的年代“那時人們很容易遇到疾病和意外,活的很短暫,很容易在年輕時死去,於是他們一旦找到可以值得去做的事情,就會不顧一切的往前。“
高中上英文課,班導師兼英文老師的Spencer在一堂課講到莎士比亞。莎士比亞是他的心頭愛,哈姆雷特更是他的研究所論文。他把斗大的“to be or not to be“寫在黑板上,然後隨機點人起來問這是什麼意思。高中常常睡眠不足所以我那時應該也在昏昏沈沈中,只依稀記得Spencer的解釋也是差不多這樣,人生苦短,想要留名與否,在做與不做之間。
大三通識選修莎劇,(後來我覺得選到什麼課真的是很機運的事情,曾經修過的歌劇賞析也是開了一次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)很紮實的一門課,老師實在也很認真準備。我們念了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,背了shall I compare you with the summer days,但抑揚五步詩到現在還是沒搞懂; 介紹了河畔的環球劇院,四大悲劇四大喜劇,我們還從中發想了期末報告:血腥莎士比亞。用金蘭醬油膏加太白粉加紅色食用色素,拍攝哈姆雷特最後死了一堆人的一幕,到處亂吐假血還把文學院地板弄的亂七八糟。
我從那時開始愛上莎士比亞的血腥與悲劇,從Titus的可以有這麼多死法也太誇張了,因為慾望而殺紅的馬克白,最後是真的是衰到不行的李爾王:悲劇裡有驚人且率直的人性。
週末看了電影“莎士比亞的祕密“,我從來就愛古裝片,又是都鐸時代又是莎士比亞,深得我心。電影揭示這個偉大的作家並非我們知道的莎士比亞,而是背後令有其人。
我很喜歡裡面有一段台詞,作家這麼描述他的創作慾望:
The voice, I can't stop them. They come to me.
那些聲音,我無力阻止他們朝我湧來。
When I sleep, when I wake,when I sup.When I walk down the hall.
無論是在我沈睡、清醒、或是在我行經大廳。
The sweet longings of maiden,the surging ambition of courtier,
處女甜蜜的慾求、朝臣澎湃無法抑止的野心,
the designs of a murderer, the pleas of his victims.
兇手巧妙的心機、和受害者的哀求。
Only when I put their word, their voices, to parchment..
只有我將這些話語、將他們的聲音寫在羊皮紙上,
are they cast loose, freed.
他們才能謝幕,終能自由。
文豪的魅力在於他的洞悉人性,那些美好與良善,刻薄與殘忍,無奈與宿命。字字句句都呼喚著對生命的眷戀,殉道於慾望和理想。太用力的去恨、去愛、去活著、去死亡。
這樣重口味的劇本很對我的胃口啊,尤其是在這個“微“與“小“盛行的社會。當我們都會為“潔白而散發著乾淨氣味的內褲“感動到掉眼淚時(沒錯我就是要戳村上春樹),這樣的大悲大喜啊,豈不更加賞心悅目而且觸目心驚?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