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

At the Opera Tonight: Un Ballo in Maschera化妝舞會/review












       「歌劇是一種人類情感的最大展現,關於愛,恨,羨慕,嫉妒,政治陰謀與復仇。」這次在倫敦皇家歌劇院上演的「Un Ballo in Maschera化妝舞會」的男高音Joseph Calleja在接受BBC訪問時這麼說。
        西方戲劇以悲劇為尊,愛要來的莫名其妙且歇斯底里,恨要恨之入骨勢不兩立,結局最少要死一個人,並且毫無忌諱的讓假血染紅舞台。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這次的Un Ballo in Maschera號稱是新製作,因為是新製作所以當初印宣傳的時候連演出時間都不太確定,海報也只有主視覺和演員的照片,其他都要你進到戲院之後才能一探究竟。 我這次也是每天刷網頁才搶到的票,坐到位子上之後才發現依舊是full house的一天,連站票都賣了。
        終於脫離了窮人區,37鎊的票居然可以坐到Balcony,我前面的位子都保持在要100鎊的價格,但我的位子其實是一張吧檯椅(真的是極盡加位賣票之能事...)雖然三個小時做起來沒有很舒服,但是視野真的非常好。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  Un Ballo in Maschera是Verdi中期的作品,故事取材自18世紀瑞典國王古斯塔夫被暗殺的事件。市長雷 Riccardo偷偷愛著好友Renato的妻子Amelia,卻無法表白。同時女巫Ulrica預言Riccardo將死於至親好友的手中。 而Riccardo發現Amelia其實也愛著他,兩人情不自禁地互相表白,卻被Renato知道了。深覺自己遭到背叛的Renato被政敵慫恿,要在市長官邸舉辦的化妝舞會中殺了Riccardo。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演員的發揮都有到水準,Riccardo由男高音Joseph Calleja演唱,近幾年一直在Royal Opera House擔任要角。Liudmyla Monastyska (Amelia)演唱也很到位,但是演技上的說服力不是很足夠。戴了綠帽的Renato由男中音Dmitri Cornetti詮釋,一開始幾個獨立唱段覺得他換氣聲有點大...但是後來漸入佳境,尤其是在第三幕開始時知道自己被背叛,那種手足無措和憤恨的情感。不過最讓觀眾喜歡的大概還是Oscar,Riccardo的貼身侍從,這個角色一律由花腔女高音穿著男裝扮演,在第一幕就有首俏皮且華麗的獨唱曲。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有了威爾第的音樂,張力十足的劇情,好演員在這個華麗的歌劇院震耳欲聾的高歌,而且我還坐在視野不錯的位子,一切應該都要恰到好處才對。結果,這是我多次進歌劇院裏面,看起來最沒有感覺的一次。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首先是舞台設計,一個如此華麗的主題(貴族官員,化妝舞會)提供許多可能,不管在顏色或是舞台設計都詮釋方式 上大做文章。此次哥德式建築背景很漂亮,但是混合了維多利亞時期/20年代初期的服裝卻顯得有點混亂且不夠突出,讓三個小時下來有種死氣沈沈的味道。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在第二幕中的墓園,安排了幾個原本是墓碑上的雕刻,最後卻動了起來的雕像,他們走向Ameila,撫摸她擁抱她,預言著悲劇性的走向,邁向死亡的宿命。很有趣的設置,但是卻顯得稍微刻意了一點。倒是第一幕第二景女巫Ulrica的「降靈會」設定的很不錯,有那種陰森卻期待的感覺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所有的劇情堆砌都是為了第三幕,演員全部出動,歌舞昇平,極儘奢華卻又看不清真實面目的化妝舞會上,欲望,激情,背叛與寬恕同時上演。導演一直沒掌握住整齣戲的步調,直到手槍轟然一響。


















 
        沒錯就是要這轟然一響,才能成就悲劇。好人不長命,禍害遺千年,主角死得越慘,戲越受歡迎。只是可惜高潮也就在這時,後來臨死前的Riccardo寬恕好友的一幕,又繼續有氣無力的。謝幕時觀眾也很老實,僅止於禮貌性地鼓掌,沒有像之前那樣誇張的狂喊Bravo。
        倫敦的觀眾已經很客氣了,聽說在米蘭的La Scala,有些觀眾是會帶著總譜進劇院,聽到出錯馬上噓聲下去的,但同時遇到精彩的演唱,也會毫不吝嗇地瘋狂鼓掌。

時間: 2014年12月24日 19:30
地點: The Royal Opera House, London
卡司:Joseph Calleja/ Liudmyla Monastyska / Dmitri Cornetti/Rosemary Joshua
指揮: Daniel Oren

圖片來源:
http://www.theartsdesk.com/opera/un-ballo-maschera-royal-opera

http://www.theaterdo.de/detail/event/ein-maskenball-un-ballo-in-maschera/

http://www.roh.org.uk/news/listen-joseph-calleja-on-un-ballo-in-maschera-opera-is-an-amplification-of-human-emotions

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

So much to say: 倫敦西區看戲全攻略: Wicked女巫前傳/review

















Everyone deserve the chance to fly!

         好吧,我對Wicked這齣戲一直不感冒,辛苦的排了day seat坐在第一排看完了,還是不感冒(笑)我高中的時候就知道這齣戲,因為實在太紅了。後來在紐約唸書的好友回台灣還特別幫我帶了伴手禮: Wicked的百老匯卡司首演原聲帶,就一直陸陸續續地聽下去了。

        倫敦已經進入快要進入聖誕假期,想要趕在旺季前再看一齣有名的大戲。在網上爬了半天,發現在西區的Wicked也是有day seat的,一張29.5鎊,但是號稱是「全西區最難排的day seat」於是我和朋友相約7點多就從家裡出門,預計8點抵達劇院門口,希望有些人會被寒冷的天氣嚇跑讓我們好買到票。抵達的時候大約8:15,我們前面已經有4個人,到10點box office開的時候大約有20人在排隊,我們也順利買到row A的位子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我們買的是下午場,但是依舊滿場,整個劇院超誇張的到處閃著綠色的光,大廳中間還賣冰沙和爆米花,賣紀念品的攤子也有五攤,真的是商業到最極致。進到觀眾席的時候我也嚇到,整個劇場大概有七成是觀眾吧,很多是全班(還穿著制服)帶進來看。所以小朋友都超激動的,甩巴掌或是接吻的時候都會大聲尖叫,當下覺得自己好老啊(笑)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
       當然舞台設計和變化是沒話說的(這年頭的音樂劇舞台太簡單都不好意思搬上西區了),坐第一排真的非常身歷其境,尤其是第一幕最後的「Defying Gravity」看著Elphaba邊唱歌邊飛上天,加上燈光出來感覺自己也像是Oz的人民仰頭看著綠女巫往上飛。而舞台上方還有隻巨龍會很誇張的大吼擺動和亂噴煙。戲服也很精緻,不但主角,連舞群和配角都換了好幾套衣服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其實我一直都比較喜歡Gillda這個角色,從聽原版卡司錄音開始就偏愛Kristin Cheonweth誇張的聲音和表現方式。而今天西區的Savannah Stevenso也十分出色,整齣戲有一半的笑點都是在她身上,聲音也很漂亮,這個角色要有點花痴,所以要拿捏得恰到好處讓觀眾喜歡,其並不容易。Stephen Schwartz的音樂很準確地劃分了兩位女主角的音域: Gillda比較接近傳統音樂劇女高音,Elphaba的聲音就比較搖滾現代一點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Jennifer DiNoia飾演Elphaba,這個角色其實除了渾身綠色之外,其他方面都聚集了主角的優點和光環。不過現場看真的很替Elphaba捏一把冷汗啊,非常多要飆高音的唱段。
        Wicked是非常典型的美國式音樂劇,活潑的旋律,絢麗的舞台,大量的舞蹈編排,最好再加入一點富有教育意味的劇情主軸,就可以成就一齣精彩的好戲,讓觀眾只要進入劇院,就可以把外界的一切拋開,展開一段全新的旅程。
     

時間: 2014年12月17日
地點: Apollo Victoria, London
卡司: Jennifer DiNoia/ Savannah Stevenso

圖片來源:

http://www.lovetheatre.com/tickets/1085/Wicked

http://www.broadwayworld.com/westend/article/BWW-Interviews-Savannah-Stevenson-of-WICKED-20140618

http://playfuluk.com/wicked-london-casting-news-jennifer-dinoia

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

e la vita!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Straniero! Non tentar la fortuna!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陌生人,不要挑戰命運,
'Gli enigmi sono tre, la morte e una!'               謎題有三個,人只能死一回!

No! no! Gli enigmi sono tre, una e la vita!       不,縱使謎題有三個,人只能活一回!

好一個人只能活一回。

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

At the opera tonight: Trtristan und isolde崔斯坦與伊索德/ review











     
        我想歌劇(Opera)應該是最昂貴的一種表演形式了,高成本的人力和製作,最後還要想辦法把觀眾塞滿歌劇院。於是所在的城市有一個歌劇院何其珍貴,回到亞洲覺得絕對無法這樣看了,於是我決定把在Royal Opera House的每齣搬演的歌劇都看一看。只是這個決定下的有點晚,冬季早就開放售票兩個多月了,只好每天刷網頁看有沒有退票。愛情靈藥買到了,化妝舞會也買到了,就只有崔斯坦與伊索德死死的只剩下200鎊的票。
 
        於是我開始過著隨時刷網頁的生活,終於在咬著吐司的同時,抓到一張30鎊的票。開開心心掏卡付錢之後,想說怎麼是下午5點開演,一看才發現要演5個小時。因為太久了,中間甚至有兩個中場休息。
         震驚之後也很好奇,到底五個小時之後,觀眾的反應會是怎麼樣?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
        我對華格納完全不熟,只知道「崔斯坦與伊索德」「尼格龍的指環」「萊茵黃金」「德國人」和「不太好懂」。於是訂票之後趕緊惡補,開著Youtube當唸書的配樂聽。不愧是 四小時個歌劇,光是序曲就十多分鐘。

       這天我排開所有行程,睡到10點多,悠閒泡咖啡吃早餐,任何需要動腦的事情都不做,保留精力給晚上的五小時。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 30鎊當然還是在Amphitheatre區,坐下來才發現前面有個平台,雖然因次讓我有空間放東西在上面,但是我必須坐直身子或趴在上面才看得到舞台全景,所以四個小時我都在這兩個姿勢中變換。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我其實非常怕走現代風格的舞台,音樂深奧已經夠辛苦了,如果沒有色彩繽紛且華麗的舞台真的是很痛苦。結果就碰到這個: 幾乎只有黑色和白色,前方一桌一椅的簡單程度跟京劇有得比。演員的衣服也都是黑白兩色。

        而四個小時的歌劇就是四個小時啊,光是序曲就演奏了十多分鐘,演員才緩緩出現在舞台。第一幕是伊索德發現自己愛上殺了未婚夫的崔斯坦,正在侍女憤恨的說到想要報仇。崔斯坦與伊索德在西方文學的地位,跟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位置是一樣的,華格納用四個小時的音樂,描述這一個愛與死的故事。
        我得誠實的說德文不是一個好聽的語言,唱出來無法像義大利文一樣美麗,於是我很認真的聽著樂團,看著字幕。反正布景太過簡單你根本無法分心,演員的動作也都緩慢而沒有太大的起伏。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後來我才發現啊,這根本不只是音樂,這是哲學。
        華格納的音樂深受叔本華的影響,他的悲觀主義和意志論。於是他用音符來堆砌他對叔本華的理解,主旋律動機主導一切,來解釋崔斯坦和伊索德的選擇。在這裏劇情的推進不重要,重要的是人物的刻畫,和他們會什麼做這樣的選擇。
        到底是為什麼要愛至深,以至於求死?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
       華格納的音樂不「高」,不會有容易記起的旋律或是高亢的音符,但是非常「深」。Royal Opera House的音樂總監Antonio Pappano指揮的很棒,這齣歌劇的樂團編制十分龐大,難在於要讓「每個樂器都能發出自己的聲音」,但是又能「同時和諧的出現」。
     
        進歌劇院前我還自以為聰明的先填飽了肚子,並且抱著「如果想睡覺中場休息就去喝咖啡吧」的想法。沒想到中場休息真是讓我大開眼界,我做的平民區走廊瞬間開始野餐大會,什麼便當都有,從三明治到外帶壽司,讓我好後悔幹嘛不帶東西進來吃。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幸好在最後一幕,碰碰碰的一口氣死了三個人,血濺四處,終於讓舞台染上一點顏色。謝幕時觀眾非常激動(四進歌劇院看到最激動的一次)大概謝幕謝了15分鐘吧,尤其是指揮出來謝的時候大家瘋狂喊「Bravo」。
        坐在我旁邊的是(又是)一位英國老奶奶,中場休息的時候有小聊了一下,她非常喜歡這次Royal Opera House的製作,尤其是布景簡單更能讓人專注在音樂上。我說很意外華格納的歌劇居然這麼多人來看,票好難買,她說她是買每天保留的day seat,反正他住很市區,所以經過來問一下就行了(羨慕)。羨慕的是看歌劇好像可以是一件非常隨性的事情,但是要聽懂其實是要做非常多功課和背景了解的。
   
        最後我們一起走出歌劇院,我說今晚觀眾好熱情啊,她笑說華格納何其龐大,全本上演這齣歌劇,是多麼美麗的一件事情。


時間: 2014年12月11日 17:00
地點: Royal Opera House, London
指揮: Antonio Pappano
導演: Christof Loy
卡司: Stephen Gould/ Nina Stemme/ John Tomlinson/Iain Paterson/ Sarah Connolly

圖片來源:

http://www.lovetheatre.com/tickets/4037/Tristan-und-Isolde

http://iowapublicradio.org/post/heppner-stemme-houstons-tristan

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royaloperahouse

http://www.theartsdesk.com/opera/tristan-und-isolde-royal-opera

http://www.whatsonstage.com/london-theatre/reviews/tristan-und-isolde-royal-opera-house_36673.html



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

Yet my soul obey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沒錯,我不小心四刷歌劇魅影了。
        因為想趕在聖誕節旺季前再看一次,因為要陪朋友去看,因為這是首演劇院耶,因為都沒看過下午場,因為票好划算啊,因為想被吊燈砸ㄧ次,因為這周沒安排看其他戲啊。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因為我曾經深夜躺在高中宿舍的上層單人床上,讓隨身聽轉著CD,看著走廊的燈光,期待自己有一天終能坐在那裡。
        因為這是所有激情的來源,因為這是我現在站在這裡的原因。

        好吧簡單review一下:
1. theatrepeople真不愧是我最愛的售票網站,大方打對折。
2. 如果想體驗吊燈從你正上方掉下來,請訂stalls E10~E15的位子。
3. 週四下午場居然還可以九成滿,到底這些觀眾都哪來的。
4. 舞台設計不管看幾次好棒。

       出劇院之後走到一旁的Tarfagar square,今天有聖誕樹點燈儀式。這顆「真的」聖誕樹由奧斯陸贈送給倫敦,為了感謝英國在二次大戰給予挪威的協助,以及象徵倫敦和奧斯陸的友誼。這個習俗已經持續了68年,今年一樣是從挪威的女王森林,選出這棵樹齡50年的聖誕樹送往倫敦。用簡單的白燈裝飾,也是遵循挪威的傳統。
        點燈儀式其實很簡單,挪威大使和重要人是致辭,現場演奏,唱詩班和介紹這個傳統的由來。
       整個廣場應該有接近千人吧,大家一起歡樂唱出"Good King Wenceslas“(真的是超英國的聖誕歌)和最後的" O come all ye faithful" ,雖然我不是教徒,聖誕節對我來說好像只是個吃喝的節日。
        但是在這一刻,情緒還沒從剛剛看的魅影裏抽離,3度的氣溫,和一堆不認識的人擠在一起。看著過去的自己,也試圖看清未來。
        我知道這是絕無僅有的一年,戲稱為「偷來的一年」。曾經也在倫敦唸書的表姊這麼跟我說過:「再怎麼想念,也知道回不去那個時候。原來只是讓這一年成為養分,然後用一輩子去懷念。」
        我太過,太過幸運能擁有這一年。
        於是縱是我基本上完全不想家,但是在唱著聖誕歌的這一刻充滿對你們的感謝。我好努力的想要跟你們分享我在這裡的所見所聞,因為我知道你們給我的,是一個你們從未擁有過的機會。
        謝謝你們一直站在我身後。




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

At the Opera tonight: L'elisir D'amore愛情靈藥/review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一連三進歌劇院都是悲劇,終於隨著「愛情靈藥」的腳步來到喜劇了。一直以來歌劇主題都是以悲劇為尊,喜劇還要加上「Comic Opera喜歌劇」的字眼。大學歌劇賞析有一堂課就是講愛情靈藥,也熬夜趕報告時聽了多遍,沒想到這麼巧的這個季度就要上演。

        雖然七月份開始售票的時候就知道要演,但是那時還沒淪陷所以沒下手,直到我上次聽完I Due Facari的時候才回家刷網頁,才發現都只剩下高價位的票。但是有趣的也在這裡,因為歌劇售票都是一次開放下個季度的演出,誰知道現在買票了,三個月後的自己會不會突然臨時有事去不了?退票的情形常發生,於是我勤奮的每天一早起床就刷網頁,終於給我抓到一張33鎊的票。只是這樣買票的方式手腳要快,因為很多人同時跟你在注意有沒有退票放出來。

        週三下午剛好到市區辦事,吃了晚餐買了衣服。還好Royal Opera House有cloakroom,而且是免費的(不像西區很多商業劇院都還硬要收1鎊),於是悠閒地抵達劇院把大衣和購物紙袋丟給cloakroom之後就一派輕鬆的入座了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終於脫離的窮中之窮的Upper sliips長凳區,來到了Amphitheatre區。照片上雖然看起來舞台很遠,但是其實基本上要看的都看得到。舞台最上方雖然有點被屋頂擋住,但是完全不影響效果。而且更是驚喜的發現屋頂上方有打字幕: 真是造福Amphitheatre區的觀眾啊。


        帕華洛帝生前曾經說他最喜歡演唱的就是「愛情靈藥」,因為實在太歡樂啦。而這次Royal Opera House演出的版本更是開心到最高點,除了把場景設計在美國中部的小鎮,女主角更是戴著墨鏡躺在稻草堆上面曬太陽。甚至把握了喜劇的最高原則:有一隻小狗(沒錯真的有一隻小狗在舞台上跑來跑去)


         這是我的第一齣Donieztti,之前連續兩齣都是Verdi。喜歌劇創作所以聽起來還是十分平易近人,連帶著讓觀眾席的氣氛也輕鬆許多。焦點被轉移在劇情和演員的動作上,因此少了很誇張的「Bravo」聲,搞笑的地方大家卻也毫不吝嗇的大聲鼓掌,我還真的是第一次看歌劇大笑出聲了(笑)
        巴松管響起,大家都知道是本劇名詠嘆調「Una furitca lacrima一滴美妙的眼淚」,於是紛紛坐直身子。男主角在這之前一直是個丑角的角色,頭腦簡單行為莽撞。而在這一刻我們都被說服了,如果有追求者像他一樣,真摯的站在星光下唱情歌,應該任何女生都會感動吧。
        有趣的是,觀眾常常會在歌劇著名詠嘆調之後大鼓掌,當然鼓掌越久,代表榮譽越高。而掌聲沒有停,指揮和演員都不能繼續,「直到觀眾鼓掌到滿意為止」


        Royal Opera House為了表示親民和推廣歌劇,流行推出「現場轉播」,會同時在英國和歐洲的電影院現場直播正在演出的歌劇。通常你買票的時候都會標注這是現場轉播場,會有攝影機架設在觀眾席,stalls的一些好位子也會因此有些折扣。
        巧的是我後來把照片po到instgram上,標注了這場演出,居然遇到兩個人(一個在西班牙一個在俄羅斯)的迴響,表示他們也在進到電影院跟我「看了同一場演出」,還交換了一些歐洲看歌劇的心得。
        而愛情靈藥多麼適合進電影院看啊,最好穿著牛仔褲,還要歡樂到把爆米花洒坐在前面的人的頭上。

        連這次的中場休息的安全幕都特別可愛,讓觀眾一直狂拍照。


時間: 2014年11月26日
地點 : Main stage, Royal Opera House, London
卡司: Lucy Crowe/ Vittorio Grigolo/ Bryn Terfel/ Levente Molnar


圖片來源:
http://www.empirecinemas.co.uk/synopsis/roh_-_lelisir_damore_live/f3968/

http://www.ayoungertheatre.com/review-lelisir-damore-royal-opera-house/

http://www.whatsonstage.com/london-theatre/reviews/lelisir-damore-royal-opera-house_36509.html

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

Music of the night: John Woolrich at 60: 交響樂團Britten Sinfonia

        我對classic music(古典樂)的認識非常粗淺,雖然我一直被誤認有學音樂,家裡也常常放古典音樂會(尤其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)的DVD,但是知道的其實也就那幾首。通常一個城市都會只有一個交響樂團,但是來到倫敦,才發現光是這個城市就有好幾個樂團。也花了一些時間上網找樂團的演出資訊,但是發現明年的柏林愛樂已經被搶購一空之後,加上最近都沒有「認識的曲目」,我就興趣缺缺了。

         所以會去聽這場音樂會也是巧合一場,那周系上請到Britten Sinfonia的負責人來演講,最後他慷慨的表示這周四的演奏會還有剩票,想要去的人只要寫信請他留票即可。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這是我第一次到Barbican centre巴比肯藝術中心,整個藝術中心占地非常大,有劇院,音樂廳,圖書館,電影院,展覽場地,餐廳咖啡廳等等。這座當代粗獷風格的建築坐落在倫敦城北,還是兩個交響樂團的駐團地。原本想趁機好好逛逛,沒想到倫敦地鐵大誤點,尖峰通勤時間大家都擠在月台卻沒車來。搞到最後我出地鐵站就在整個Barbican亂鑽,最後還是因為遇到同學才順利找到音樂廳。

        這次的音樂會是慶祝英國當代作曲家John Woolrich 60大壽所舉辦的,7點半演出正式開演前還有座談和小型演奏會。我對古典樂曲超級不熟,對當代樂曲就更不熟了,所以座談會也是聽的一知半解,但是在演出正式開始,整個管絃樂團坐在台上拉起琴弓時,還是讓我為之驚豔。

     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不管是十多人編制的音樂劇樂團,還是40人大編制的歌劇樂團,藏在樂池裡面的他們往往淪為配角,即便我再怎麼努力聽, 還是很容易被舞台上的表演拉走注意力。而在演奏廳裡,就可以全神貫注的「看著」樂團演出。

        其實整場聽下來最讓我驚歎的,是場地音效實在太好!一直一來,表演場地音效最好建材是木材,所以即便像富麗堂皇而古典的皇家歌劇院,地板也一律換成木材,就是為了達到最好的音效。雖然不是大的演奏廳,但是完全把外界的聲音隔絕掉。

        意外的發現這個樂團明年春天要演奏「郭德堡變奏曲」,天啊是我的郭德堡,終於有機會聽到現場演奏了。於是馬上沖到box office買了10鎊的票,現場買還不用booking fee喔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另外很有趣的注意到,中間幾排的位子後面有刻著不同人的名字,這幾周上課的Fundraising馬上在眼前上演了。(笑)


圖片來源:
http://www.coolplaces.co.uk/places/uk/england/london/city/2740-barbican-centre

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

At the opera tonight: Glare/ review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我從來沒看過英文歌劇,像English National Opera明年要演英文版的卡門,就被我馬上否決掉了。並不是不喜歡英文,而是覺得聽什麼都應該要聽「原文」,而這齣「Glare」是全新創作,「世界首演」廣告上很驕傲地宣告著。
        買票也是陰錯陽差,Royal Opera House有一個學生福利,只要你註冊他們的學生會員,有時戲如果還有剩票,就會以10鎊的超級優惠價格釋出給學生購買,並且會寄email通知你,只是數量有限就比誰手腳快了。
        我快把Royal Opera House的秋季節目單翻到爛了,所以知道這齣戲。因為不是名劇所以沒有很大的興趣,但是看到放出10鎊票,看預告片又氣氛詭異,還警告你「會有刺眼的燈光,成人議題,包括性暴力。」
        這不是逼我下手嗎?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「Glare」是在Royal Opera House裡的Linbury Studio Theatre演出,約是可以容納一百多人的實驗性劇場。我買的早,位子在Lower Gallery第四排中間,視野很好,看得清楚演員的臉,也能看到整個舞台的設計。


        時間設定在現代的倫敦,亮燈一開始就是男主角拖著大塑膠袋,撲通一聲把屍體丟到大垃圾桶裡。觀眾同時也看到角落另外一個女生,在浴室的洗手台前,「Fuck!」一聲之後滿手腕血痕。


        整齣戲只有四個角色: 一個男高音,一個男中音,一個女高音和一個次女高音。他們所飾演的角色也寫得非常符合這幾個音域。於是即便把時間拉到現代,歌劇題材的本質還是不變的,有激情,欲望,猜忌與背叛。因為是一齣新編歌劇,沒有人知道劇情走向,於是我們跟著演員經歷「兩次」的恍然大悟,最後才知道悲劇已經發生。


        舞台一幕到底不換幕,只靠道具的更動和燈光來表示場景轉換。一樣有樂團,只是編制大概在十人左右,並且加入許多現代音樂。雖然是唱英文,但是還是有打字幕。第一次發現自己聽得懂歌劇感覺很有趣,基本上為了讓觀眾快點進入狀況,通常歌詞內容都不會太艱澀。而歌劇的題材選擇必須強烈,情感必須強烈到可以唱出來的地步,觀眾才不會覺得可笑。
        坐得離舞台很近,於是可以仔細觀察演員,包括他們的動作表情和唱歌的方式。當其中一幕女高音拉花腔高音的時候,我才瞬間明白: 原來這種藝術,真的是把人變成一種樂器的一環,並且是有靈魂的樂器。



        我們該如何定義人性?當你到處嫌棄交往過的女人的各種缺點,卻在同時遇到一個完美,幾乎為你量身打造的女人,是否又會有猜忌的不安?回來看劇評,發現反應很兩極,泰晤士報給到5顆星,What on stage只給了兩顆。有個劇評讓我恍然大悟: 非常好的製作,但是想要傳達的意思不明確。
        於是我們到謝幕之後都還竊竊私語,觀眾席中傳達著戲中情節的不安。詭異的氣氛像乾冰一樣,從舞台上方出來蔓延到舞台下。

       「你喜歡這齣戲嗎?」
       「嗯...我不知道,我要想一下。」


時間: 2014年11月19日
地點: Linbury Studio Theatre, Royal Opera House, London
演員: Sky Ingram/ Amar Muchala/ Clare Presland/ Ashley Riches


圖片來源:
http://trendfem.blogspot.co.uk

http://www.londonoperatickets.com/event/en/285/COVENT-GARDEN-OPERA-Tickets/The-Trial.html

http://www.roh.org.uk/news/your-reaction-glare

http://bachtrack.com/review-glare-eichberg-royal-opera-november-2014

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

The show must go on: 倫敦西區看戲全攻略: Shakespeare in Love莎翁情史


















"Shall I compare thee...."

        亮燈之後,看見我們的威廉被一群人期待地圍繞著,文豪絞盡腦汁,卻完成不了他十四行詩的第一句。我在黑暗中笑了,想起第一次聽到這首詩,是電影中藍眼睛的彼得奧圖,坐在浴室外面緩緩念出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
        這齣戲從今年春天開始上檔,雖然幾乎每天在TKTS都有便宜票,但是看過的人都說不錯。那天下午看完Macbeth走出劇院快5點,想說人都在西區了就再撿齣戲來看吧。剛好Noel Coward Theatre就在隔壁,於是就走進去問還有沒有day seat。可能現在是淡季的關係,居然還有第一排中間的位子,15鎊一張。不過英國人賣票也很老實,他會誠實的跟你講說「舞台有點高,所以你必須仰頭看,有些場景可能會被遮到」而我也沒打算花超過15鎊的價格進劇院,於是就爽快掏卡片了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開演前的空閒我太過悠閒地逛街,後果是差點遲到最後在西區亂竄狂奔。上氣不接下氣的在7點半跑到劇院門口,工作人員要求看我的票,包包 掏了半天他才放我進去。要往下走時領席員也攔住我,確認票上的位子在stalls之後指引我進去。
        結果我狂奔到位子上,坐定一看,發現我手中捏著的其實是上週西貢小姐的票...(笑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
        第一排真的很前面,所以我真的仰了兩個多小時的頭。舞台設計很有環形劇場的味道,中間的木平台是可以前後移動的: 往前移觀眾就看到舞台前,往後移就變成劇場後台。














     
        下午看的是血腥的悲劇,而晚上的莎翁情史則是不折不扣的喜劇,幾乎每幾分鐘觀眾就哄堂大笑。劇情跟電影大同小異,有時連台詞都一樣。於是在這個歡樂的都鐸時期,演員,編劇,貴族,女王在舞台上跑來跑去。只是我覺得因為是真人在你眼前演,所以好笑和好看程度大大加分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因為這齣戲才剛上演,所以我看的全都是首演卡司。 Tom Bateman飾演我們瘋狂的莎士比亞,兩個小時看下來沒看他停止激動過。一開始我對Lucy Briggs-Owen詮釋的Viola很不習慣,覺得她的聲音很低沈,又太過開放一點,完全沒有大家閨秀的感覺。結果越看越喜歡,Viola出身商賈之家,很喜歡她的大膽示愛,女扮男裝跑去劇場演戲。為了喜劇效果,跟男主角接吻的時候也毫不客氣的抓他的屁股。看下來覺得Briggs-Owen的Vilola演得比葛妮絲派特洛好太多了(至今不明白當年他為何可以打敗凱特布蘭琪拿影后...)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另外我覺得應該全場的女性觀眾都愛上莎士比亞好友,同是劇作家的Marlowe(David Oaks)。他跟為愛瘋狂的莎士比亞比起來冷靜許多,不時幫忙出主意,搜集靈感,也幫文豪墊背讓他爬到陽台上跟Viloa幽會。重點是Oaks本人聲音悠揚的英國腔實在太好聽了。
        光是幾個主角是不足以成就一齣戲的,最棒的部分在於每個角色都恰如其分,只要站在台上,即便沒有鎂光燈,他們還是完全進入自己角色的狀態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中場休息的時候在劇院亂晃兼場勘,非週末場的晚上其實還是有做到9成滿,而視野最好的位子應該是在royal circle前排。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即便這是一齣笑料不斷的喜劇,我還是在某些橋段濕了眼眶: 當最後陰錯陽差,Viloa臨時上台扮演朱麗葉,他下台之後被同劇的演員簇擁,開心地喊出:「我終於上台演戲了,我終於...成為你們的一份子。」這裡有她掙脫時代對女性的束縛,勇敢說出自己對戲劇的喜愛。
        而最後莎士比亞拉著Viola說要私奔,果然還是女生成熟許多。私奔?然後呢?隱居一生?劇場就是你的生命,留在倫敦,繼續寫作,我寧願坐船遠去新大陸,而在你筆下成為永恆。「好好寫我。」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散戲之後本來想直接回家,結果友人堵們的興致很高。於是我們走到stage door,發現已經有幾個觀眾站在外面了。果然不是特別場次的話,演員通常20分鐘之後就會走出來了。我們順利Tom Batemen和David Oaks合照,兩個演員人都超好,還會親切地摟住你。

        而我要完合照,也不忘跟David Oaks說:「你聲音超級性感的!」
        他笑著說:「謝謝你,我母親也一直引以為傲。」




















時間: 2014年11月11日 19:30
地點: Noel Coward Theatre, London
演員: Tom Bateman/Lucy Briggs-Owen/David Oaks

圖片來源:
https://thewaltdisneycompany.com/blog/first-look-shakespeare-love-london-stage

http://www.show-and-stay.co.uk/london-plays/shakespeare-in-love.html

https://thewaltdisneycompany.com/blog/first-look-shakespeare-love-london-stage

http://www.fanforum.com/f367/david-%7C-juan-10-usual-you-have-nothing-say-juan-his-privates-63127823/

https://thewaltdisneycompany.com/blog/first-look-shakespeare-love-london-st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