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

At the opera tonight: Glare/ review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 我從來沒看過英文歌劇,像English National Opera明年要演英文版的卡門,就被我馬上否決掉了。並不是不喜歡英文,而是覺得聽什麼都應該要聽「原文」,而這齣「Glare」是全新創作,「世界首演」廣告上很驕傲地宣告著。
        買票也是陰錯陽差,Royal Opera House有一個學生福利,只要你註冊他們的學生會員,有時戲如果還有剩票,就會以10鎊的超級優惠價格釋出給學生購買,並且會寄email通知你,只是數量有限就比誰手腳快了。
        我快把Royal Opera House的秋季節目單翻到爛了,所以知道這齣戲。因為不是名劇所以沒有很大的興趣,但是看到放出10鎊票,看預告片又氣氛詭異,還警告你「會有刺眼的燈光,成人議題,包括性暴力。」
        這不是逼我下手嗎?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「Glare」是在Royal Opera House裡的Linbury Studio Theatre演出,約是可以容納一百多人的實驗性劇場。我買的早,位子在Lower Gallery第四排中間,視野很好,看得清楚演員的臉,也能看到整個舞台的設計。


        時間設定在現代的倫敦,亮燈一開始就是男主角拖著大塑膠袋,撲通一聲把屍體丟到大垃圾桶裡。觀眾同時也看到角落另外一個女生,在浴室的洗手台前,「Fuck!」一聲之後滿手腕血痕。


        整齣戲只有四個角色: 一個男高音,一個男中音,一個女高音和一個次女高音。他們所飾演的角色也寫得非常符合這幾個音域。於是即便把時間拉到現代,歌劇題材的本質還是不變的,有激情,欲望,猜忌與背叛。因為是一齣新編歌劇,沒有人知道劇情走向,於是我們跟著演員經歷「兩次」的恍然大悟,最後才知道悲劇已經發生。


        舞台一幕到底不換幕,只靠道具的更動和燈光來表示場景轉換。一樣有樂團,只是編制大概在十人左右,並且加入許多現代音樂。雖然是唱英文,但是還是有打字幕。第一次發現自己聽得懂歌劇感覺很有趣,基本上為了讓觀眾快點進入狀況,通常歌詞內容都不會太艱澀。而歌劇的題材選擇必須強烈,情感必須強烈到可以唱出來的地步,觀眾才不會覺得可笑。
        坐得離舞台很近,於是可以仔細觀察演員,包括他們的動作表情和唱歌的方式。當其中一幕女高音拉花腔高音的時候,我才瞬間明白: 原來這種藝術,真的是把人變成一種樂器的一環,並且是有靈魂的樂器。



        我們該如何定義人性?當你到處嫌棄交往過的女人的各種缺點,卻在同時遇到一個完美,幾乎為你量身打造的女人,是否又會有猜忌的不安?回來看劇評,發現反應很兩極,泰晤士報給到5顆星,What on stage只給了兩顆。有個劇評讓我恍然大悟: 非常好的製作,但是想要傳達的意思不明確。
        於是我們到謝幕之後都還竊竊私語,觀眾席中傳達著戲中情節的不安。詭異的氣氛像乾冰一樣,從舞台上方出來蔓延到舞台下。

       「你喜歡這齣戲嗎?」
       「嗯...我不知道,我要想一下。」


時間: 2014年11月19日
地點: Linbury Studio Theatre, Royal Opera House, London
演員: Sky Ingram/ Amar Muchala/ Clare Presland/ Ashley Riches


圖片來源:
http://trendfem.blogspot.co.uk

http://www.londonoperatickets.com/event/en/285/COVENT-GARDEN-OPERA-Tickets/The-Trial.html

http://www.roh.org.uk/news/your-reaction-glare

http://bachtrack.com/review-glare-eichberg-royal-opera-november-2014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